医生:男女老少天天坚持吃坚果,用不了多久,身体或有5种变化

坚果的营养特别“浓缩”,小小一颗,里面藏着宝贵的不饱和脂肪酸、优质蛋白质、膳食纤维、维生素E、镁、钾,还有多种植物活性物质。

它不像水果糖分多,也不像肉类饱和脂肪高,而是多种好东西的组合拳,这让它在调节代谢、保护血管、维护神经功能方面有着独特优势。

很多人担心吃坚果热量高会长胖,但跟踪观察发现,规律适量吃坚果的人,体重增长反而比不吃的人慢。

为啥呢?因为它里面的好脂肪能让你更容易饱,自然就少吃其他高热量食物了,而且有一部分脂肪身体还吸收不了。

哈佛那边追踪了十几万人三十多年,发现每天吃一小把混合坚果的人,得心血管病的风险能降四分之一左右,早亡风险也能降两成。

这个好处,可比单纯少吃点肉或糖来得更明显。

坚果对血管的保护,主要靠它富含的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。

这些好脂肪能降低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),同时稳住“好胆固醇”(高密度脂蛋白)。

坚果里还有植物固醇,能跟胆固醇“抢位置”,减少胆固醇被身体吸收。

有观察就发现,高血脂的人连续八周每天吃30克核桃,平均总胆固醇能降9%,“坏胆固醇”能降12%。

别看数字好像不大,放在血管健康的长期保卫战里,意义可重了。 坚果还有个本事是抗氧化,尤其是靠维生素E和多酚类物质。

它们能减少细胞膜的氧化损伤,保护细胞结构。

大脑可是全身脂肪最多的器官,特别怕氧化损伤,日积月累就会加速老化。

中老年人每天吃点坚果,在多项认知测试中表现更好,这不仅仅是脂肪酸的功劳,抗氧化物质帮忙降低慢性炎症也功不可没。

坚果稳定血糖的作用也常被低估。

它本身碳水低、纤维高,要是搭配着米饭面条这些高碳水食物一起吃,能延缓糖分吸收,减少餐后血糖波动。

有2型糖尿病的人,把坚果加入日常饮食后,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的指标(糖化血红蛋白)平均能下降0.2%到0.3%,这效果快赶上某些口服药了。

不同坚果效果略有差别,比如杏仁和开心果在这方面表现就挺突出。

骨头健康也能从坚果里受益。别以为补钙只能靠牛奶,坚果里的镁、磷,还有植物性钙,同样是造骨头的“好材料”。

镁对维持骨密度特别关键,现代人普遍吃得不够。

中老年人长期补镁,髋部骨折风险能降13%到19%,而腰果、杏仁这些坚果,恰恰是天然的镁库。

不过,吃坚果也得讲究方法,不是“越多越好”或者“只吃一种”。

光吃花生,蛋白质是多,但好脂肪比例不如核桃;杏仁维生素E高,但植物固醇又比开心果少点。

混着吃,营养才更全面。另外,高温烘焙、加盐油炸,会破坏里面的活性成分,还可能让好脂肪氧化变质。

生吃,或者选择低温烘烤、不加盐不加糖的,才是更明智的选择。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,就是坚果得跟整体饮食“搭伙”。

它本身没啥维生素C,而维C是抗氧化网络里不可或缺的一环。要是你平时蔬菜水果吃得少,单靠坚果的抗氧化作用也会打折扣。

搭配着新鲜果蔬一起吃,不同的抗氧化物质在身体里才能互相配合,发挥更大作用。

很多人习惯把坚果当零食吃,其实吃饭时加进去可能更好。

里面的蛋白质和脂肪能平衡一餐的升糖速度,提供更持久的能量,这对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人尤其管用。

比如,早上燕麦粥或全麦面包里撒一小把坚果碎,中午蔬菜沙拉里拌点核桃仁或杏仁片,都比饭后当零嘴儿更有利于代谢稳定。

吃坚果的好处不是立竿见影的,它像春雨,润物细无声,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坚持中慢慢显现。

这跟预防大多数慢性病的道理一样。

与其等身体亮红灯了再吃药,不如每天在饮食里做点小改变。

哪怕每天就吃一小把(20-30克),坚持下去,对心脏血管、大脑神经、血糖代谢,甚至骨骼健康,都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回报。

那么问题来了: 如果一个人已经血脂高、血糖高,或者感觉记性有点不如从前了,光靠每天吃点坚果,能明显改善这些指标吗?还是得配合其他生活方式一起调整才能看到好效果?

现有的观察和干预研究告诉我们,单吃坚果确实能带来一些改善,但幅度相对有限。

比如糖尿病患者,光吃杏仁(每天28克)三个月,长期血糖指标(糖化血红蛋白)可能下降0.3%;但如果同时增加规律运动、多吃高纤维食物,这个改善幅度能接近0.6%。

这说明坚果是个重要的“帮手”,但它不是“万能药”。

想获得最好的效果,还得和均衡饮食、规律运动、充足睡眠这些好习惯联手才行。

健康这事儿,从来都是团队作战的结果。
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
参考资料

[1]闫少芳,肖颖.坚果及种仁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[J].中国食物与营养,2003,(08):47-48.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[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]
Copyright © 2088 猎游热点-沙盒游戏创想基地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