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景康摄影作品 - 大师作品 - 辽阳市摄影家协会

辽阳市摄影家协会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辽阳市摄影家协会 首页 大师作品 查看内容

郑景康摄影作品

2015-8-7 10:05| 发布者: zsphoto| 查看: 2612| 评论: 0

摘要:   蔡尚雄,原名卓轩,笔名晨汀,曾任《人民画报》、《中国画报》原副总编,高级记者,是我国着名的老一代摄影家。  他1919年9月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张家边一村。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抗日。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1939年随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11月在边区完县政府文救会搞宣教工作。1941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院美术系学习。1942年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作舞美工作。1943年参 ...

  郑景康(1904—1978),原名郑润鑫,广东香山县人。我国着名摄影家, 2006年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系列评选活动中,被评为“中国摄影大师”。其父郑观应,是晚清的商务帮办和爱国学者,着有《救时揭要》、《盛世危言》等书。郑景康1920年在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,进入上海青年商业专科学校就读。1923年(其父去世的第二年)离开商专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,并涉足摄影领域,开始了他的摄影艺术生涯。1929年在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,从此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。1930年在香港开设“景康摄影室”。1934年在北平举办“景康个人影展”,是中国较早举办个人影展的摄影家。1935年春由他发起举办“北平联合影展”。郑景康因此被誉为“名闻南国的大摄影家”,“对于取光、布局极有心得”,“取材之佳为难能可贵”。抗战初期,他满怀报国只志,毅然关闭了在香港开设的“景康摄影室”,到汉口、重庆任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,1938年加入由叶浅予领导的美术宣传队,拍摄了一批日寇侵华和抗日救亡、黄河决堤等照片。1940年底,经周恩来介绍,由重庆赴延安,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任摄影记者。

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,作为被毛泽东邀请与会的摄影界代表,郑景康把抗战初期在大后方和到延安后所摄的部分照片,题名《抗日初期之一角》,在延安军人俱乐部、作家俱乐部和杨家岭展出。这是延安首次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览。1942年5月7日,《解放日报》特地发布了这一消息。展览作品内容包括人像、摄影报道。第一辑分两部,前部纯系艺术作品,后部系抗战初期新闻摄影,包括前线、后方各种动态。这个展览在作家俱乐部展出时,毛泽东曾在晚上提着马灯观看,并对在场的诗人艾青和画家张仃说,这些照片的特点是“抓住了动态”。

  郑景康把生命融入摄影,但在延安国共合作时期,军事协调处不断有美国人来延安,由于翻译人才缺乏,他外语好,就被派到翻译岗位,他拍不到照片,急得很厉害,他利用工作之余拍摄了延安的生产和生活;看到沙飞、石少华所办的《晋察冀画报》在打击敌人、鼓舞斗志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,十分羡慕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他终于不用再做翻译工作,就到晋察冀军区参观画报社的工作,后来申请到冀东军区创办了《冀东画报》。

  客观地说,摄影术传入中国后,中国的照相馆很多,但在中国摄影史上,极缺人像方面的摄影大家,而郑景康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天才。郑景康在1944年为毛泽东拍摄了一幅肖像,这幅题为《毛主席在延安》的照片,被广泛印刷,成为毛泽东的第一张标准像,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鼓舞士气、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。当时他还曾为周恩来、朱德、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拍摄照片。解放后,他也为毛主席拍摄过肖像,当时都被广泛印刷。他为齐白石老人拍摄的肖像,利用前上方的光线,极其传神地塑造了这位老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风貌,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鲜花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鸡蛋
下一篇:单雄威摄影作品
返回顶部